風險管理

新興風險與因應策略

鑒於全球經濟、社會與環境變化迅速,相關衍生之風險議題多元且複雜,本公司建置新興風險管理制度,透過辨識、評估與因應、監督機制,以及時回應並管理潛在威脅。經蒐集內外部相關新興風險資訊,共辨識出8項新興風險議題及其潛在衝擊,由經理階層評估各議題衝擊程度。調查結果顯示,公司應優先關注的前3項新興風險分別為碳邊境稅課徵落差導致客戶轉向進口鋼品、因地緣政治導致需求減緩或消失、客戶需求朝向低碳產品等三大風險,並已擬具相關因應措施。

新興風險一
風險名稱 碳邊境稅課徵落差導致客戶轉向進口鋼品
風險描述 台灣如果只實施碳費卻沒有配套的碳邊境機制,將會造成高碳排商品低價傾銷台灣,中鋼產品因需負擔碳費而墊高成本與售價,造成進口品替代中鋼料產品之負面效應,衝擊中鋼獲利能力。
潛在衝擊
  • 若我國不能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以因應進口鋼品的進逼,可能導致碳洩漏問題,讓中鋼面臨不公平的競爭。113年台灣進口板材、鋼板、棒線共328萬噸,假設因碳費差異導致進口增加10%,則可能衝擊中鋼銷售約32.8萬噸。
  • 中鋼產品將負擔較國外進口鋼品更高之碳成本,導致客戶轉而購買國外低成本之鋼品,衝擊公司營運,而此趨勢可能是長期且持續惡化的。
  • 若假設碳費每噸碳排碳費NT$300/MT與平均每噸鋼材碳排2噸,中鋼個體去年銷售750萬噸鋼材,估算對獲利衝擊約新台幣45億元。
減緩措施
  • 彙整國際間推動碳定價多有考量避免業者於碳定價初期即直接面對過高之碳定價負擔之作法,爭取合理碳費之啟始費率,避免碳費課徵即造成重大衝擊。
  • 積極向政府及相關機構建議實施台版CBAM,以平衡進口鋼材與國產鋼材之間的碳成本差異,減少碳洩漏風險,確保公平競爭。
  • 建議環境部應避免對同一對象同時以「碳稅費」與「碳總量管制與交易」造成重複管制之情形,以維持制度合理性。
新興風險二
風險名稱 因地緣政治導致需求減緩或消失
風險描述 基於新政府上台後,中國隨即進行軍事演習,提高客戶分散供貨來源之風險意識,為緩解兩岸戰爭風險,導致客戶將部分或全部訂單移轉至國外鋼廠。
潛在衝擊 因終端客戶為分散兩岸地緣政治風險,例如戰爭或軍演封鎖台海等情事,導致影響鋼鐵原物料進口、鋼材成品及下游製品出口,因而移轉訂單至其他國外廠商,除可能影響本公司直接外銷的接單外,下游客戶間接外銷亦受衝擊,進而減少中鋼的內銷訂單,假設內銷訂單外移5%,若以中鋼(含中龍)112年內銷數量605萬噸,則恐流失30.25萬噸訂單。
減緩措施
  • 中鋼持續掌握下游客戶海外布局情形,同時輔以集團海外產銷據點,透過中越、中馬、中印等海外生產基地與中貿旗下海外裁剪廠供料,確保集團供料無虞,同時協助客戶開創海外新市場。
  • 113年全年累積中越、中馬、中印等海外生產基地銷售鋼材共約97.9萬噸,同比成長15%,持續擴大集團供料渠道。
新興風險三
風險名稱 客戶需求轉向低碳產品
風險描述 因本公司無法完全滿足客戶對綠色鋼材需求量導致客戶局部或全部數量移轉至電爐生產鋼品。
潛在衝擊 我國已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訂定碳費徵收機制及規劃碳交易準則,市場對綠色鋼材需求將日益增加,本公司扮演台灣鋼鐵產業橋樑,若無法即時順應潮流,恐有訂單流失風險。
減緩措施
  • 國家政策能鼓勵或規定消費端使用低碳產品,將有助於低碳鋼材的生產規模。
  • 開發宣告碳中和鋼材,由客戶依循相同宣告模式,生產符合碳中和的下游產品。
  • 因應綠色鋼材需求,中鋼持續開發再生料RC材,透過提高回收廢鋼鋼材的比例,減少碳排,以應對電腦、家電等下游客戶對於低碳產品的需求。